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0:17 点击次数:142
前言
“感谢大英博物馆给中国文物好好保护起来了,能让我和我的后代能看到。”
夏馨雨作为公众人物,竟然扭曲历史感谢英国侵略者,理由竟然是他们帮中国保管了文物!
一时间,夏馨雨成为网友口诛笔伐的存在,随后更多的黑料被曝光,这下大家才知道她原来很早就开始发表一些引战言论。
她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?她还做过啥事?
一句话,惹了多大的祸?
事情起因,是夏馨雨在网上发的几句话。她竟然公开“感谢”大英博物馆,理由是人家“妥善保护”了中国的宝贝。更刺耳的是后半句:“这些文物放在我们这里早就被摧毁了,根本就留不到现在。感谢人家大英博物馆给好好的保护了起来,能让我和我的后代看得到。”
展开剩余86%这种几乎颠覆主流认知的论调,就像在沸水里倒了一盆冰块。网络上瞬间炸开了锅。问她“还是不是中国人”、“是不是罔顾历史”的声音铺天盖地,“奴性思维”的帽子立刻扣上。不少人直接指责她是在为当年的侵略洗地、唱赞歌。
一个原本算是有市场、有商业价值的女演员,因为这么一番话,瞬间变成了全民声讨的对象。这场由她亲手点燃的舆论大火,烧得是如此猛烈,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。
公众的怒火,根子埋得很深。大英博物馆里那些来自中国的宝贝,哪一件不是历史的眼泪?
从顾恺之《女史箴图》的珍贵唐代摹本,到色彩斑斓的唐三彩陶俑,再到那些被硬生生从寺庙墙壁上剥下来的九纹琉璃砖和三菩萨壁画,桩桩件件,背后都刻着晚清以降国力衰微、山河破碎的印记。
它们流失海外,不是友好的文化交流,更像是屈辱历史留在异国他乡的伤疤。那些商周时代的双羊尊青铜器、仰韶文化的彩陶瓶,甚至清代宫廷里的慈禧象牙扇和景泰蓝大盖罐,每一件都凝聚着祖先的智慧和心血,却在国破家亡的乱世里,被掠走,被买卖,被瓜分。
所以,当中国人远隔重洋,在大英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看到这些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,被贴上“世界文化遗产”的标签供人参观时,心里的滋味是苦涩而复杂的。那是一种家里的宝贝流落他乡,还被“展示”的悲凉与愤怒。
这些文物,不仅仅是冰冷的展品,更是民族的记忆,是血脉的连接,是文化不容分割的根。一些文物甚至经历了被拆解、分割、再重新拼凑的命运,这样的“保护”方式,又怎能不让人心生疑窦,感受到掠夺的冰冷与无情?
“幸好被拿走”的逻辑站不住脚
当然,也得承认,中国近代确实经历了一段文物保护的艰难时期。战乱频仍、社会动荡的年代,大量国宝因各种原因而损毁或流失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但就此得出“幸亏被掠走,不然早没了”的结论,未免失之偏颇,甚至可以说大错特错,完全站不住脚。
因为,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,中国人也没有放弃对文化遗产的守护。觉醒之后,无数人为了保护文物付出了超乎想象的努力和牺牲。
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抗日战争期间,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大南迁,数万件珍宝在战火中辗转迁移,历经千辛万苦,最终得以保存。这本身就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文化抗战史诗。
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在文物保护上投入巨大,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、发掘和保护,就是最好的证明,展现了中国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决心和能力。
著名编剧汪海林也曾指出,文物的早期破坏与军阀混战有关,但在关键的历史时期,政府和军队也确实对故宫、兵马俑等重要文物进行了有效的保护。
所以,问题的核心根本不在于简单比较谁保护得“更好”,而在于这些文物从一开始就不应该离开故土!夏馨雨那种据称基于个人狭隘见闻就以偏概全的推断方式,更是贻笑大方。
更深一层讲,这种“感谢侵略者代为保管”的论调,本质上是在试图消解历史的创伤,甚至暗暗给当年的掠夺行为找合理性。这是对民族情感和文化尊严的公然冒犯,不怪大家无法接受,且如此愤怒。
出格言论不是第一次
这场风波也让夏馨雨个人过往的言行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,更多侧面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。有网友翻出她之前不少容易“引战”的观点,发现这并非她第一次发表此类争议言论。看来,这次的文物言论,某种程度上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失言。
她曾对自己年近四十未婚的状态公开表示“自豪”,这种生活态度赢得了一些人对其独立洒脱的赞赏,却也引来另一些人认为她是刻意标新立异以博取关注的评价。还有信息指,她在处理某些人际关系,特别是关于男女议题上,也表现出一种习惯性的“引战”倾向。
这些零散的过往言行,在这次文物事件的催化下,被重新拼凑、放大,共同构成了公众对她复杂而多是负面的印象。大家发现,这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说错话事件,而是一个似乎总在寻找机会引发争议、或者说性格里自带“易燃点”的公众人物。
这场由夏馨雨一句争议言论点燃的舆论大火,其反噬的速度和力度是惊人的。夏馨雨的社交账号很快被禁言处理。随之而来的是商业合作的全面叫停。
一些曾被她“自封”为代言人的品牌,也忙不迭地公开辟谣,撇清关系,生怕沾上一点。她的商业价值,瞬间一落千丈,甚至可以说归零。
网络上,尽管也存在极少数认为夏馨雨“说得对”的声音,但主流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谴责与愤怒。不少网友对其遭遇直言“咎由自取”,甚至“拍手称快”。正如那句老话,不作就不会死,这场由她亲手酿成的风暴,最终烧向了她自己,让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
这无疑再次给所有公众人物敲响了警钟:互联网是双刃剑,尤其不是可以信口开河的地方。身为拥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个体,你发出的每一个字都可能被几何级放大、解读,甚至引发社会价值的争议。
结语
想靠惊人言论博眼球、赚流量,试图打造所谓的“特立独行”人设,代价可能是无法承受之重。尤其当这些言论触碰了国家历史、民族情感、文化尊严这些最敏感、最深层的底线时,结果只能是引火烧身。
那几句引发轩然大波的话,如今仍像回音一样,提醒着人们:有些底线,不能试探,更不能跨越。
信息源:
演员夏馨雨的
信息源:
演员夏馨雨的
发布于:湖北省